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机构 >

导演诺兰时隔9年再度来沪 实拍“核爆”画面让观众感受真实恐惧

2023-08-27 22:02:58    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8月25日报道:导演诺兰时隔9年再度来沪,为电影《奥本海默》宣传。昨天下午,在上海前滩太古里MOViE MOViE影城门口,不少影迷站在门口,想要一睹知名导演风采。路演现场,从电影拍摄技术、到选角和基本创作,再到热爱实拍,诺兰都一一真诚回应。据悉,这是诺兰第三次来中国宣传电影,此前曾于2014年《星际穿越》上海首映礼和2017年《敦刻尔克》北京首映礼活动时来华宣传影片。

诺兰建议:IMAX更有沉浸感


(资料图)

独特的叙事逻辑、鲜明的影像风格以及一以贯之的高质量作品,让诺兰在中国内地也收获了大量影迷。即将于8月30日在国内上映的《奥本海默》故事背景非常吸引人。在20世纪的一系列科技竞赛中,奥本海默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他在开发第一颗原子弹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诺兰不仅仅是呈现一个科学家的传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道德困境和心理纠结。《奥本海默》于7月21日在北美上映,截止目前烂番茄新鲜度93%,属于顶级口碑的范畴,在诺兰所有作品也属于第一梯队。

记者观影后的体验是,作为一部历史传记电影,诺兰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呈现《奥本海默》。影片的风格依然非常诺兰,在时间线上大做文章,采用擅长的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交叉闪回,通过剪辑三线并举,做到了杂而不乱。但众多的人物、复杂的多线,依然还是会对观影构成一定的挑战,需要非常耐心、毫不走神的观看才行。

在路演现场,诺兰给观众的建议是,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看IMAX格式。

“我们使用IMAX最清晰的格式进行拍摄,大银幕带来的沉浸体验,像是和演员在一个世界一样,观众也能更好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诺兰说,在拍摄第一部电影时,他曾采用黑白色调来帮助观众理解不同时间线索,这次也同样,彩色桥段是主观,黑白场景则是客观,70MM黑白胶片就是特意为这部电影研制的。

电影改编自凯·伯德和已故的马丁·J·舍温荣获普利策奖的书籍《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这是花了25年研究才编写成的奥本海默传记。阅读传记,是诺兰做的第一步功课。“我在读这本700多页的书籍时,一直站在奥本海默视角体验。撰写剧本时我也尝试第一人称,想象奥本海默坐在台前时怎样,进入房间坐在书桌前说了什么”,诺兰不希望马上跳入编剧的角色,而这样的好处是写出来其他人都很认可。

拒绝特效 实景拍摄“核爆”画面

“实拍狂魔”诺兰,曾经在《盗梦空间》中制造了一个旋转的走廊,在《星际穿越》中构建了一个巨大的虫洞,在《敦刻尔克》中沉没了一艘军舰,在《信条》中炸毁了一架747客机。

这次《奥本海默》也不例外,电影中包括原子弹爆炸的画面在内,诺兰皆选择以IMAX胶片摄影机实景拍摄而成,而非采用特效。现场有人问,这次拍摄是否真的引爆了小型原子弹?

“当然不是,这是被禁止的”,诺兰笑着说,核爆令人畏惧,这也是我想让观众感受到的事。“希望所有奥本海默经历及想象的量子世界的画面,它可以是美丽震撼,甚至是有危险的。希望大家感受到这种紧张感,使用模拟的视觉特效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选择用真实画面拍摄。”

为此,拍摄团队进行了许多科学实验,来完成引爆原子弹的拍摄,包括将乒乓球用力互相撞击、向墙壁泼洒油漆、加入发光的镁溶液等。诺兰回忆说,在沙漠复制三位一体试验需要确保安全性,进行拍摄时制作团队感受到了真实试验的紧张感。爆炸过程当中也使用了不同材料,包括黑火药、煤等等。在技术层面进行了很多试验,把所有这些物理具象的事物放到摄像机面前进行拍摄。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确保展示出的震撼场面同电影的视觉基调是一致的。

据悉,剧组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完整重建了当年原子武器研究基地——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还原了当年的“三位一体”原子弹试验场景,其标志性特征是一座30米高的钢架高塔,以及奥本海默观看核爆炸的遥远地堡。“后来还去了真实的小镇拍摄,包括奥本海默本人居住过的房子和核爆地面状态,相信这些实景都能帮助影片更还原”,诺兰说。

谈及电影配乐,“小提琴独奏最能展现奥本海默神经质特点”,诺兰肯定地认为,小提琴声音尖锐,有时浪漫优雅,有时又令人害怕恐惧,非常符合奥本海默高度紧张的智力和情感。为了电影配乐,诺兰再次找到奥斯卡得主、作曲家路德维希·格兰森,他也曾为电影《信条》创作音乐。先去录制了小提琴的独奏,随着影片场景不断地变大,故事不断地发展,也加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在里面。整部电影当中有非常多的配乐,累积起来要有45分钟到1小时,并且会随着剧情的变化一起变化。

现场有观众问,对这部影片在奥斯卡上有何期待?诺兰笑着表示,熟悉自己的影迷都知道自己在奖项上的收获并不显赫,他是为观众拍电影。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