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机构 >

【当前独家】中能论坛丨强化光伏项目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管控

2023-07-05 12:20:24    来源:《中国电力报》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加速发展,光伏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成为关系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光伏项目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管控存在重前期轻后期、重审批轻落实、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对环评报告中环保措施落实重视不足,缺乏对生态环境损害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反馈和整改等方面。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来看,光伏项目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退役阶段缺乏对退役组件设备等危废、固废稳妥处置的方案等。

要从全生命周期维度看光伏项目


【资料图】

随着光伏项目数量的增加,开展光伏项目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管控体系研究意义重大。

一是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光伏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重视程度。在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部分光伏项目只注重工程期的管理,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重视不够,出现了项目选址触碰生态红线、“未批先建或边批边建”、危废存储不合理、退役设备环保处置不当等一系列问题。开展光伏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管控体系研究,有助于系统地识别光伏项目潜在的、易忽视的、监管薄弱的环保问题。

二是有助于提升光伏项目全生命周期生态环保水平。随着我国光伏项目开发及运营模式不断创新,传统光伏项目单一的管控方式已不能较好地适应发展需要。开展光伏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管控体系研究,有助于推动光伏项目开展精细化环保管控,优化光伏项目全生命周期环保管理策略。

三是有助于促进光伏项目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双碳”背景下,光伏产业未来发展空间被广泛看好。但与此同时,有学者指出,光伏产业的发展,可能存在影响产业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组件退役后存在回收利用风险等情况。开展光伏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管控体系研究,可以逐步解决光伏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四个阶段潜在生态环境风险

光伏项目全生命周期一般划分为准备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和退役阶段。

在准备阶段,环境影响主要是选址风险。各类光伏项目在选址时容易触碰生态敏感区,不符合自然保护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红线等区域的管理要求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分区的管控要求。同时,“光伏+”复合型光伏项目还面临禁止占用耕地、林地、河道等要求,项目容易触碰政策红线。

在建设和运营阶段,一是存在潜在环境影响。光伏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废污染等。二是存在潜在生态影响,光伏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会破坏植被、发生水土流失等;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影响生物多样性,比如光伏板遮挡会改变周围温度、湿度,形成新的小气候,改变原有植被群落,并对鸟类等动物的栖息环境造成影响;渔光互补项目会对依水而生的鸟类产生影响,光伏板遮挡导致其无法觅食,水草及水下浮游生物缺乏光照不能正常生长等。

在退役阶段,《可再生能源零废未来:风电、光伏回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预计,中国2030年光伏组件将进入密集报废期,预计可回收容量高达17.8吉瓦,退役光伏电站拆除及处置不善将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搭建全生命周期环境管控体系

一是建立闭环管理体系。针对光伏项目准备、建设、运营及退役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建立涵盖风险认知、风险应对、绩效评定与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体系。

其中,风险认知分为3个维度,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排序。风险应对分为事前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事中风险控制,事后风险补偿。绩效评定就是要验证各项生态环境管理要求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发现问题,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并纳入下一周期的生态环境管理提升计划中。持续改进就是要对管控目标与职责、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进行分析和修改完善,并提出标准化改进措施。

建立闭环管理体系,就是要将光伏项目不同阶段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要建立光伏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清单,将全生命周期涉及的环境影响都纳入进来,并从准备环节就要有明确的规划与设计。

二是根据不同阶段特点紧抓重点环节。项目准备阶段的核心是项目选址问题。因此,要收集相关资料,对拟选址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掌握项目所在地及其周围区域的生态环境基本状况,并将调查、监测和评估结果存档备查。项目选址要以“三区三线”“三线一单”为基准,避让各类生态敏感区,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减少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推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项目建设阶段的关键是要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就是要确保建设项目配套污染防治设施及风险防范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单位应在实际排污前申领并取得排污许可证,在投入正式生产前完成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等相关程序。

项目运营及退役阶段的重点在过程管理。因此,要建立台账制度,对生态环境损害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反馈和整改,形成项目准备、建设、运营、退役阶段环保闭环管理。

三是建立涵盖应急准备、应急响应、事故调查与善后处置的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准备包括: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建立环境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在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执行备案规定。建立与项目生态环境风险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人员并组织培训和演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评审、发布、培训、演练和修订应符合相关规定。

应急响应包括:在明确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按有关规定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并依照应急预案开展事故处理,采取切断或者控制污染源以及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及有关证据,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

事故调查与善后处置包括:企业项目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应按规定成立调查组,明确其职责与权限,进行调查或配合上级部门的调查。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查明事件发生的时间、经过、原因、污染程度和范围、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事件调查组应根据有关证据、资料,分析事件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及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建议。按照有关规定编写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针对事故原因举一反三,制定纠正与预防措施并落实到位。

四是重视绩效评定与持续改进。要建立项目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化绩效评定制度,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自评,验证各项生态环境管理要求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发现问题,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并纳入下一周期的生态环境管理提升计划中。要自行或委托专业第三方开展定期审核,验证生态环境风险管控目标的达成情况,确保项目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化得到有效实施。要根据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化绩效评定情况,对管控目标与职责、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进行分析和修改完善,并提出标准化改进措施,遵循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原则,不断提升光伏项目生态环境管理绩效。(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 王艳双 陈莉莉 周秀红)

责任编辑:张栋钧

关键词:

相关阅读